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天堂之日:天使与魔鬼的微妙差 2011 0118

人无完人。面对贫困的生活窘境,如同奴隶般艰辛的活着,无意中闪现出一线生机,被金钱所诱惑后以魔鬼的姿态策划出一个惊天阴谋,直到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才有了天使般的动容,但一切都已为时已晚。面对情感的背叛,深陷嫉妒与怨恨的深渊中,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天使瞬间变成了冲动而疯狂的魔鬼。在《天堂之日》中让我瞧见了天使与魔鬼的微妙之差,人事无绝对,可想而知人的复杂性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单纯与简单。



为了避嫌情侣比尔与爱比以兄妹相称带着年幼的妹妹来到了南方。随后到了一个农场里日复一日的收麦子。谁知帅气而多金的农场主人爱上了迷人的爱比,就在工作的最后一天,农场主人向爱比示爱并希望她留下来。得知农场主人时日不多的比尔与爱比于是策划了一个以色作为诱饵以便获得遗产的阴谋。但一年过后,农场主人不但没有死去,反而还知道了兄妹间不同寻常的情感,无意的火灾过后一切都毁于了一旦,只留下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全片下来有种很压抑的沉闷感。影片一开始随着一张张黑白照片的展现,就已经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氛围基调,从照片中人们的面部特写中可以看出生活在当时社会背景的人们是何等的凄凉与卑贱,仿佛从他们阴沉的眼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对于现有生活抱怨与无奈。以如此萧条的社会格局最为背景,对后来比尔与爱比财迷心窍的行为奠定了基础,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为他们的动机留下了一个充分的诱因。



居无定所的三人为了摆脱穷困潦倒的处境,以及压榨劳动力的工作,毅然决然的远赴南方。到农场工作后还要屈辱的被人踩在家地下过活,过着如同工作机器般卑贱的日子。一边是自由自在享受生活的富家农主,一边是不断干活低贱而穷困的工人,一步之遥的距离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景象,让人唏嘘不已。是人都会想飞上枝头变凤凰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面对可以不劳而获的一线生机,比尔与爱比被金钱更可以说是被安定而自由的生活所诱惑,干出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虽然最后两人有意识的悔过,但还是难以阻止悲剧的发生。凄凉的结局也为本片增添了一份酸楚与苦涩,让观众对他们行为也多了一份同情与怜悯。



农场主人虽然拥有令人向往而数之不尽的财富,可以在农场里大摇大摆自由自在的过日子,不必担心生计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虽说如此,但在农场主人的身上始终散发着一股孤独,凄凉,并渴望被人爱的感觉。他一直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孤独的生活,直到与爱比结婚后,农场主人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只不过是一层虚无的假象,虽然金钱可以让他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精神上的缺损是无法靠金钱所能弥补的,原来自己最想得到的不是丰收后的丰厚利润而是难得的家庭温暖与爱。因为对于这份爱的格外疼惜,所以后来当农场主人得知比尔与爱比的真实动机后,才会变得异常的疯狂,仇恨与愤怒蒙蔽了他的双眼,转眼间就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并造就了自己最后的悲惨结局。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其中迷人而写实的摄影所深深吸引,如油画般的质感与画面不断地在眼前闪现,将美国壮阔而浩瀚的田园风光完美而精致的展现了出来,让人赞叹不已。片中优美大气的摄影对于观者眼球的吸引性,实乃名不虚传。虽然本片的情感叙述看似行云流水般显得有些平淡无奇,但就是因为这点才让最后捅破一切的爆发点显得格外的震撼有力。影片中比尔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利用自己女友的感情,最后却像个傻瓜似地成全了农场主人,当最后比尔与爱比决定就此放手,天使的光环就此降临时,农场主人的心魔也随之苏醒,以两败俱伤收场的结局不免让人觉得悲凉而心酸。也许只有死亡才是让他们奔向天堂的唯一途径,或许只有死亡才能造就他们梦寐已久的天堂,在那里没有身份地位的悬殊,没有卑贱而贫穷的生活,没有身心的孤独与情感的背叛,只有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加勒比海盗》--邋遢海盗 魔幻骷髅

说心里话,对德普的这个海盗形象我是喜欢的,一反在以往影片中苍白的小脸,不再洁净,倒是邋遢的够呛,而那独具魅力的胡子还是再一次展现了他那无与伦比的迷人气质,依旧的放浪形骸,有些花枝招展的样子,扑面而来的却是海盗身上那股历尽沧桑的雄浑。兼具了浪子和海盗的双重特色,显的更加能吸引我们的眼球。他的出场无疑让所有人惊喜,我们的船长先生乘长风破万里浪,从船身到最后的桅杆上傲然挺立,靠岸的时候桅杆居然与码头齐平,原来船身早已沉到水底了,可我们的船长神色淡定,泊船付费,在一片诧异的眼神中,手捏兰花指,踏着猫步扬长而去。这是一个好的开头,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会有更多的惊喜在等待。

  英国皇家码头的要塞上正在举行着诺林顿准将的升职仪式,身为女主角的凯拉.耐特丽饰演的总督之女也已经长大成人,一边是喧闹的仪式,一边杰克船长却在计划怎么样偷走皇家码头停泊的拦截者号,这时候出现了两个皇家水兵,这两个看似傻了吧唧的逗乐家伙,在德普的引导下竟然忘我的争论关于黑珍珠号和拦截者号哪个更厉害,而忘了自己到底是要做什么了,这时我们的船长已经跑到了船上,很爱惜的抚摸着船舵,从这里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船长对充满神秘感的珍珠号那么喜欢了,他从始至终都在计划着怎么把船给抢回来做上本属于自己的船长,在这里变成了他的一个梦,但实现梦的过程却是异常的艰难.另一边仪式照常的举行,而女主角却因为身体被裹的太厉害,呼吸不及跌下了要塞,恰好此时陷在尴尬之中的德普看到了,他本以为身为皇家海军的两个士兵会去救人,可那两个该死的傻大个却连连摇头,说自己不会游泳,这对皇家海军的精英们是个无声而有沉重的讽刺。我们的船长不得不亲自展示自己海盗的本色与大海搏斗,身姿矫健的宛如一条游鱼,从这开始,杰克就和这个美丽的女人有了联系,很多人看了影片都很情愿的把德普和耐特丽两人凑成一对,影片中两人独处的时间就是在孤岛上短短的一个晚上,但就是这一个晚上也许就是最后成全他们俩的最好的呼应和暗示了。据说在《加勒比海盗II亡灵的宝藏》里德普终于如愿以尝的吻到了耐特丽.这是个好的兆头,至少不能亏待了这位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的船长不是.

  善良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虽然上帝将他不均的分配,但是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这一品质.即便是海盗也不列外.影片中的杰克船长恶名远扬,但就是这个一个海盗,在逃亡的时候也不愿意伤害他人,即使那是敌人,结果自己却在屡次警告帅哥铁匠让路之后,被人击倒在地.所以当你在看影片的时候不要以为船长打不过铁匠,那只是表象.当耐特丽被救上来,准将发现杰克是海盗时在收缴的东西同时讽刺杰克是他见过的最差的海盗,一个不指北的指北针、一把只有一颗子弹的手枪、一艘原本有而现在已经沉没的小船,准将的嘲笑好像很合理,如果是我,可能也会笑这么一个倒霉蛋是怎么在横行无忌海盗中生存的。但很快这个嘲笑船长的家伙不得不为这一句戏言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一切都是杰克的计划,他在一步步实现夺会黑珍珠号的梦,直到他遇到具有关键作用的铁匠让他更加确信,夺船之是时间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怎么夺。

由于带有邪恶诅咒力量的骷髅金币的召唤,气势汹汹的巴布沙带领着黑珍珠号袭击了皇家港口,并成功的捉到了怀有金币的耐特丽,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用自己的智慧挽救了港口不至于惨遭屠戮,就这样被这一群疯狂的海盗带走了,影片的很多惊喜都是来自这群看似凶狠的家伙,在一个月圆之夜,当耐特丽试图逃脱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不是一群普通意义上的海盗,他们在月色下会变成一群骷髅,他们被施以恶毒的诅咒,尽管他们拼命的喝酒纵欲拼命吃喝玩乐,但还是不能满足,当一瓶红酒在巴布沙体内一泻而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体会他们的不满足,因为他们的体内留不住任何东西,这些镜头都是吸引眼球的绝好手段,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海盗片了,第一次看到了这么魔幻的令我有点兴奋的海盗电影,我们不得不感谢那些为了一部如此美好电影而付出的所有人。

说海盗,除了不洗脸不刷牙的杰克船长外,最有型的就是那两个一胖一瘦,胖的有点呆,瘦的喜欢把一只眼球拿出来仔细的擦拭,总担心自己的眼睛会坏掉。滑稽之余,人物就这么生动的跃然纸上,这样的角色不多见,这样的演员不好找。这两个从头到尾都笑料不断的家伙,一言一行都和皇家海军那两个哥们对品。红花需绿叶,这些绿叶的作用绝不亚与主角的魅力,就像前阶段风靡华夏的《武林外传》一样,据说多数人喜欢那个叫小六的家伙,连芙蓉女侠都曾经痴迷的家伙,你说他的魅力能低估吗。所以说绿叶不能小视,我们应该尊重这些让我们会心一笑的兄弟姐妹们。

 影片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由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小铁匠,这个在影片开头,被年幼的耐特丽救起的男孩,在影片中起着重要的线索作用,那个骷髅金币本属于他,也只有用他的血才能破除这个恶毒的诅咒,而这也预示着这个有着海盗血缘的家伙最终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海盗,和杰克一样,也许只有海盗才是他最终的宿名.当然,续集已经准备拍到第五部的魔幻海盗传奇,不会在第一部就会给我们这个答案.德普自己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个惹人爱的海盗船长,并表示如果此片要拍七部,他会演七部,所以船长的影迷就不要担心如果影片继续船长是否依旧了.

  在这个过程中,杰克船长和铁匠之间的友谊、船长和耐特丽友谊(其中必然包含了爱的成分)、耐特丽和铁匠的爱情都在茁壮成长,固执但不失风度的准将先生也在最后大度的成全了铁匠同时放了杰克,这是一个让我们都能接受的结果,但余音饶梁非三日之短,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期待续集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而杰克船长也顺手带走了观众的心,让我们期待下次海盗式的魔幻旅程吧 这部让德普 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的电影值得我们去看一看,而德普也凭借此片证明了自己的超人气号召力,片酬也升至1500万美元,我想随着第二部在全球已经掀起的海盗旋风,德普的身价必将再次水涨船高......

向杰克船长学10件事

一说起杰克·斯派洛船长,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乐观
可怜的杰克从一开始就不断陷入麻烦,并先后进了数次牢笼,但即便是在牢里,我们的杰克船长依然保持豁达的心境,哪怕攻城的海盗船席卷而来,呼啸的炮弹却只帮他打破了一个只能供黄鼠狼进出的墙洞,他也不急不躁,静候逃脱的最佳时机。如果不乐观,谁能忍受一个人在一座孤岛上呆一个月?如果不乐观,谁能做到明知要被土著烤了吃还半真半假地演戏?海盗生活,多半是惊险与恐怖同在,恶心和饥寒交加,像威廉·特纳这种拿得起放不下的人,肯定是没办法持之以恒的。杰克船长名满天下(虽然不是什么好名声),追债者(情债、命债、经济债都有)数不胜数,其中不乏邵峰这样翻脸比洗脸还快的怪蜀黍,和戴维·琼斯这样令人闻风丧胆的兽性爷,要是不乐观,这日子怎么过?
第二,见风使舵,机灵善变
杰克·斯派洛总是让人爱恨交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紧要关头,他善于与各方斡旋,从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揪出于自己有利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和各方谈判,最令人佩服的还是他能在和A谈好条件1的情况下完全不让B知道,却和B谈下了条件2,而条件1和条件2压根儿就是水火不相容的!这要归功于海上江湖反目比眨眼还快的生存环境,但紧要关头如果不是天性机灵,死几百次恐怕杰克自己都数不过来。像威廉·特纳这样的榆木脑袋,在巴布沙这样老奸巨猾的厚脸皮大叔面前还胆敢透露自己的无价身世,这不找死吗?杰克船长立马跳出来说这个后生谁都不是,只是他姑妈的一个外甥的远方表兄,虽然嗓音不错,但是个太监,叫巴布沙不要把他放在眼里,不解风情的特纳说自己是鞋带的儿子,杰克像刺破的充气皮鸭子一样闪到一边。要是威廉·特纳处在杰克这样的位置,小命估计早丢了。
第三,可以娘娘腔,但是身体一定要强壮
杰克·斯派洛的兰花指、S型步伐都授人以话柄,但却没人说他娘娘腔,反而是正义无限、爱情至上的威廉·特纳,经常被他说成太监,为什么?因为杰克·斯派洛给人永远打不垮、压不倒的感觉,很man——江湖生活常年紧张,还天天餐风露宿衣不蔽体,吃不好睡不好,若非拥有一具强壮的身体,肯定早早身心都出问题了。要知道海盗这样的职业,身体的残缺是非常影响前途的,像片中一个没舌头和另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两个海盗,就只能当当小喽啰,成不了大气候,杰克船长身经百战而四肢健全,这就保存好了革命的本钱,再大的挑战都不怕!而威廉·特纳就不行,最后被人刺了一刀,要几年之后才能还回人形和爱人见面。之所以身体强壮,是因为杰克船长平时注意保养,喝酒专注于一个品牌(朗姆酒),不抽烟,自从电影正式开始之后就没嫖过妓,经常和人打架锻炼身体,不在男女之事上浪费体力(威廉·特纳和戴维·琼斯就把一辈子都耗在了这件事上,难能可贵的是威廉后来肩负了救父重任,所以他的立场就比戴维·琼斯要高那么一点点,其下场也就比戴维·琼斯要好那么一点点),虽然和伊丽莎白有些暧昧,但懂得适可而止,不发展肉体关系。这方面,我们的杰克船长还是灰常洁身自好滴。不节制,哪来的好身体?
第三,目标明确,不在次要事情上浪费体力
每次宝藏当前,其他小喽啰都乐疯了的时候,我们的杰克船长往往视金钱如无物,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还有比这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他的生活总比别的海盗更加精彩的原因。每次海盗头子们为了眼前利益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杰克总是偷偷溜走,因为他知道只有附膻之蚁才盯着那些蝇头小利不放,寻找形而上的东西才是冒险寻觅的真谛。打打杀杀,奇珍异宝?只是生活中的小情趣。那么杰克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别忘了他一直追着黑珍珠号不放,yes,没错,他的终极意义就是好好当那艘自己最爱的海盗船的船长!全片始终,杰克船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干回自己的本职,和所有人的谈判都本着这个目的,一旦不需要就立马舍他而去,忘恩负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的事情他做的不要太多哦!
第四,不怕脏不怕累
首先,杰克自己从来没洗过澡——被巴布沙扔到海里不算,下雨天没带伞也不算——更别提刷牙了。其次,他在龟岛生活过一段时间,那基本上是世界上最肮脏的地方,被世人所遗忘的角落,猥琐的海盗们不分日夜地嫖妓、喝酒、打架,累了就和猪睡在一起,而杰克船长一点都没觉得脏。再有,戴维·琼斯那么一个扫把头、常年浸泡在海里、满嘴吐不明液体的怪物,一般人看了不说吓死,恶心都恶心得差不多了,杰克船长却很正常地和他打交道且无丝毫沟通障碍,这种本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如果当年杰克去了上海,那估计王虎就要下岗了!为了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发动全体船员,靠一个指不了北的指南针瞎指挥,迎风顶浪没日没夜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航行,一般人哪受得了?那些船员可以三班倒,杰克船长却必须始终高高地站在栏杆上、也就是船上最高的地方眺望一片漆黑的远方以确定航向。可见作为一个船长,杰克可能稍微自私、小家子气了一点,但作为一个海盗,他真的是非常得爱岗敬业了。
第五,耐得住寂寞
上文说到他被巴布沙扔到一个荒岛上,靠一把只有一颗子弹的枪生活了一个月,当然,后来得悉,原来岛上有另一队人马留下的朗姆酒,但一个人住在一个孤岛,没有电视、收音机,没有音乐没有英特网,那种日子怎么过呀!一般人估计早疯了,唯有守得住寂寞的杰克船长依然能美滋滋地喝喝小酒,看看风景,像包岛度假的单身富豪。当然,为了泡妞,他编了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他在海水中潜伏了三天三夜,一直到水中的生物都习惯了他的存在后,他一下子捉住了好多只海龟,并用绳子把它们绑在一起,做成一个类似于竹筏一样的东西,然后悠悠然地离开了这座美丽的小岛……没想到这丝毫经不起推敲的传说不胫而走,还在江湖中广为流传,引为美谈,也只有现实得可怕的威廉·特纳以一句“那他用什么来做绳子”打破了这份美丽,逼得杰克不得不说出瘆人的真相:他是用死人的头发结的绳子……一般史实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另外,杰克这个家伙不大适合团体协作,他还是单打独斗比较能发挥才干。威廉和伊丽莎白能琴瑟和谐地双打,巴布沙、戴维·琼斯也能和船员共同战斗,可每次打仗的时候杰克都在到处跳来跳去,指挥的重任完全交给大副,这么不合群还能当船长,也真有他的。这可能是因为他相信关键时刻个人的作用永远是大于集体的吧,但不管怎样,杰克告诉我们,男子汉大丈夫一定要学会忍受寂寞,干大事,哪有时间寂寞啊!所以最后他一个人抱着那张破地图撑着一艘捕虾都嫌小的破船出海去了。这下可真的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了,不过幸好还有朗姆酒。
第六,不事张扬,内敛低调
威廉·特纳和伊丽莎白的身世我们都是一目了然的,但谁知道杰克在电影开始之前都干过些什么?我们只知道他和巴布沙有个很大很大的过节,那就是人家抢了他的黑珍珠号(要不是通过小喽啰之口告诉威廉,估计这事我们也不会知道),还隐约知道他在龟岛上和那些胸比脑袋大的妓女有过情感纠葛,而且多半没干什么好事(按照片尾他对待那两个妓女的情况,应该是他瞎许诺吧),把女人当傻子,所以每次见到他,那些女人都是大耳瓜子伺候,后来威廉·特纳四处找寻他的下落,接受咨询的女人都是不冷不热地说俺咋知道,那神情仿佛一个寡居的怨妇说起那离家远走的情郎。当然,这些都是小事情,人家知道就知道,顶多说说他作风不良、乱搞男女关系,其他稍微重要一点的事情,比如他和戴维·琼斯的宿怨,这个事情我们也是到很后面才得知的,不过杰克隐瞒得最深的是他的身世,一直到世界尽头的冷酷陷阱,也就是群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那个地儿,我们才知道原来他还有一个马脸老爸和一个长得像手机挂件似的老妈。
第七,男子汉大丈夫事业为主,不摆花花肠子
全片除了伊丽莎白·史旺接近于真正的女人,其他女人都或多或少的像男人,但是……片中所有在江湖上混的女人,貌似都和杰克有过往事,而且都对他爱恨交加。作为女一号,伊丽莎白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杰克的兴趣,两人还一度走得很近,不过彼此心里都清楚——“我们之间不会有结果的”,但威廉·特纳肉眼看不穿啊,以为两人在搞猫腻。第二部里,伊丽莎白还因为这事和威廉走得很远,给了杰克一个湿湿的吻,并把他一个人留给了挪威海怪。伊丽莎白对杰克有没有爱?我认为是有的,但是她没办法接受杰克身上那如天上星星一样数不清的缺点,而且杰克那些吸引伊丽莎白的闪光点,威廉后来也渐渐磨练成了。伊丽莎白和威廉一见钟情,而且从小青梅竹马,最主要的是威廉干干净净、正直憨厚,各项指标都接近世俗标准,伊丽莎白选择他,需要的仅仅是跨越阶级和身份的鸿沟,但要是和杰克在一起,那就还要越过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挑战自己对不良个人卫生的忍耐极限,以及完全颠覆自己的生活习惯,而且估计伊丽莎白永远都不想和杰克干那事。从爱威廉到爱杰克,中间要走的可不只十万八千里!总之啊,伊丽莎白和威廉在一起还是众望所归的,要是她和杰克在一起,那肯定是最不被祝福的一对。不过没关系,落得我们的杰克船长一身轻松,没有男女俗事缠身,他就少走了不少弯路。话说回来,在对戴维·琼斯的情事了解得一清二楚的情况下始终三缄其口,说明杰克对爱情这种东西应该是很有成见的,只是看到威廉和伊丽莎白在一起后,他受到了一点点的冲击,但这也没能改变他逢场作戏的一贯作风。
第八,明哲保身,但不忘恩负义
整部电影下来,杰克船长一共背弃了威廉·特纳几次?不下三次吧?更别说巴布沙和戴维·琼斯之流了。记忆中杰克做得最绝的一件事是当挪威海怪即将摧毁黑珍珠号的时候,整条船的人都在奋战,他却一个人驾着小船跑走了,那一刻估计是伊丽莎白最看不起杰克的时候,也正因为如此,杰克的去而复返给了伊丽莎白极度意外的惊喜。大难当头,明哲保身的做法我们不难理解,估计如果没有威廉·特纳和伊丽莎白的介入,杰克就这么晃荡晃荡地只身潜逃了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就因为两人对他有那么一次救命之恩,他才在紧要关头归位。这说明杰克船长还是有义气的,只是义气和性命哪个重要?貌似杰克本人也有点浑沌,不过对一个海盗来说,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难得了,虽然杰克会因此而留下助人为乐这样一个令海盗界耻笑的名声。
第九,超强的自我认同感
每次旁人蔑称:“原来是杰克·斯派洛啊。”杰克总会义正词严地提示加上“船长”两字,意思本人全称叫杰克·斯派洛船长,这是怎样的一种自我认同?举个例子,比如有那么一个叫张三的教授,叫他教授、张教授、张三教授,那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认同程度,世界上可能有100万教授、1万张教授,但叫张三教授的可能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了,同样当名称细化到“杰克·斯派洛船长”的时候,those杰克就成了the杰克。提醒别人自己的全名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无形之中让别人对你增加了尊敬程度,一传十十传百之后,不管你做过什么,至少你的企业名统一了!显然杰克船长深谙这种不经意间见效的宣传之道,到了第二部,威廉和伊丽莎白已经完全消除了对海盗的隔阂感,当诺灵顿说起“杰克·斯派洛”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加上“船长“两个字。
杰克的自我认同感还表现在他对帽子的珍视上,那顶海盗帽是他身份的一大象征,不管是沾满了海怪黏湿的口水,还是在泥浆里被人踩过,他总是泰然自若地捡回来往头上套。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的人,别人才有可能尊重他,这种行为举止相当于让自己有了一个统一的logo!这一点我也很尊重杰克。
最后,要有自己专属的口头禅
杰克船长在片中说得最多的单词是什么?恐怕很少有影迷会注意,是“savvy”,其次是“aye”,前者是杰克专用的,别的海盗都不屑用,为什么?太文绉绉了,直接问“ok?”就行了嘛,稍微正规一点可以问“yes or no?”、“wright or wrong?”,savvy?也只有杰克这种怪胎才会用这么冷僻的单词当做自己的口头禅。但持有独特的口头禅也是让别人记住自己的一种办法,而且非常有感染力——当整部影片只有你一个人讲那个台词的时候,你肯定会产生男主角舍我其谁的感觉。所以这个台词非常有助于杰克确定自己在影片中的地位。

总体而言,杰克船长接近于一只爱四处乱窜并老是呱呱大叫的脏鸭子,但很少有人懂得他叫的什么内容——当然,这不代表他有修养,顶多说明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一个人的涵养可以依靠看书获得,但想要获得立体的人格魅力,那还得靠四处闯荡积累生活阅历,可能杰克就是这种人吧,这个家伙虽然人格不健全,但魅力不减分。你可以嫌弃他,可以讨厌他,也可以喜欢他,他就是一条滑不留手的泥鳅,让你对他的任何一份感情都无法彻底。
说点正经的。其实一部影片特技再NB都是枉然,但如果有过得去的情节和独一无二的角色,这部影片就会夺人眼球了。不好说《加勒比海盗》会成为经典,但杰克·斯派洛这个具有加菲猫的某些属性的只读文件可能会成为影史上抹杀不去的独特印记,至少有人想在海盗这个类型角色上另起炉灶是比较困难的了。不过这种事情也说不定的啦,那头007将特工的熟男风情展示了数十年,这边《谍影重重》三部曲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打造了多做事少说话不做爱的孤胆特工形象;那头能歌善舞、蹦蹦跳跳的小丑让我们又恨又怕又笑,谁都认为这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了,这头希斯·莱杰舍命陪老蝙,打破了杰克·尼克尔森“谁都不可能演的比我好”的忌语。不管怎样,要么多层复杂(那是供人挖掘的),要么就简简单单直奔极致(那是供人宣泄情感的),否则角色就真的很2D了。
今天,让我们向杰克船长学习这十件事,今天,让我们看清角色塑造在商业电影中的重要性。自《疯狂的石头》以来,多条线索并行的叙事结构似乎牵引着我们国家众多编剧们的笔头,无形之中大家都很冤枉地成了盖·里奇的拥踅,华语银幕上已经很久没出现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角色了。作为一个理性的影迷,我宁可喜欢银幕上闪闪发光的角色,而不会多看一眼台下光鲜虚伪的明星。什么时候华语商业电影能重现小马哥、黄飞鸿这样让我们灰常有感觉的角色?活生生、仿佛就在眼前的那种,而非光会插科打诨耍贫嘴的小丑。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太阳之泪

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战乱最严重的地方是哪里那么我一定不会说是伊拉克所处的中东,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地方远比那里的战火要密集的多,只不过是很多时候国际上对于那里的关注太少以至于那里的战乱很多不为人知罢了,那片土地很广袤,那里的环境也很美丽,那里,是古老的非洲大陆,同时,那里也是世界上最乱的地方之一,因为种族繁多,相互之间涉及到的利益争端以及传统观念的差池势必会引起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灭族,但是这些因为和我们相去甚远再加上国际媒体报导不力,于是乎我们听来似乎是天方夜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有这样一部片子,它用近似写实的手段生动的描绘了那片土地的混乱,它同样的,也用美国好莱坞似的大片手段增加了电影本身应该具备的色彩,有人说这部片子和之前所拍摄的战争纪实影片《黑鹰坠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它和《黑鹰坠落》不同的是,《黑鹰坠落》旨在用写实的手段使得观众了解到战争本身的一种残酷和现实,而它则偏重用同样写实的手段去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属于人性本身的光辉,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太阳之泪》。


《太阳之泪》这部片子的背景是真实的,它所讲述的是尼日利亚国内强势种族屠杀弱势种族,使得弱势群体逃向邻国喀麦隆的事情,而影片里面的相关剧情则是美国海军“海豹”特种大队的一支小分队奉命带回一位美国籍医师列娜的任务,起初对于任务的要求就是将美国人列娜带回安全地带,但是在列娜的强烈要求和战士们的人性固有的善良下,他们毅然决定带着剩下的尼日利亚部族难民和列娜一起徒步逃向喀麦隆的故事。


因为这是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所以我更多比较关注那些和军事有关的部分,于是乎我在影片的一开始就对美国特派的那支队伍的名头进行了猜测,因为美国的特种部队制度非常成熟,像这种小分队特派性的任务一般都是使用的特种部队而不是常规作战所用的海军陆战队USMC,所以了解这是哪一支部队成了影片一开始我最关注的事情,呵呵,其实有点不分主次了。猜这个说实话真的倒是不难,美国出去执行这种任务的特种部队无外乎陆军的三角洲和绿色贝雷帽以及海军的海豹,而第 75游骑兵大队在没有强力后方支援的情况下不轻易单独行动,再加上他们的队员管自己的队长叫做lieutenant也就是L.T.,影片里面译作的是上尉,在美军军衔级别的英语中lieutenant在陆军中代表的是中尉而在海军和空军中代表的是上尉,而空军特种飞行大队不参与这种性质的任务,那么这支队伍毫无疑问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海豹突击队了,不过至于是海豹的六个大队中第1、2、3、4、5还是第8大队的战士,那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上,影片中表现的很好,海豹突击队战术小分队火力的配置,走位和林间战法,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尤其是在突袭屠杀村庄以及突出重围的V字形林间攻击队形的展开的表现上,更是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世界一流特种大队的良好的作战素质。


前面已经说过了,《太阳之泪》是一部像《黑鹰坠落》一样靠写实来吸引眼球的片子,那么很自然的在对于残酷现实的刻画上面是下了大工夫的,对于这个方面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场景,从最开始的医院,到满地尸骨的屠杀,再到中间的教堂内叛军士兵砍向教父头颅的大刀,最后是难民和士兵行进途中小村庄里面惨绝人寰的屠杀,其惨烈程度可谓是一波高过一波,对于观众内心的震撼也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得不承认,通过深刻的刻画现实的惨烈从而使得影片趋于真实,最后来反映人性升华的这份苦心,影片的编导不能说不用心。从一开始队长强行将列娜医生压上直升机飞过已经被鲜血染红了的大地,到后来来到叛军正在屠杀烧毁中的村庄,残酷的叛军割下母亲的双乳使得她们无法再哺育子女进而使得与他们对立的种族彻底灭门,这都是在通过影片的描述来向银幕前的观众讲述一个在非洲几乎每一天都会发生的鲜血淋漓的残酷现实。


影片所倡导的是一种人性的本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这在美国的战争片子中一向体现的十分明显,小分队的士兵从开始对于由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队长命令的不解到后来见识过大屠杀后义无反顾的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带领难民走出困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升华,这也正好替美国佬好好的宣扬了一把美国驻外部队一直念叨的人道主义援助,影片中有三个眼神让我最难以忘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个是黑人军官老齐zee对队长说话时候的眼神,老齐在亲眼目睹了小村庄的屠杀后全然没有了对队长开始时候的不解,同为黑人的他对这队长说这些人也是我的同胞,那份眼神透露出来的是一份悲天悯人和一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带着这些同胞走出困境的决心;

第二个是双方最激烈的一次交火的开始后电子兵史罗中弹身亡,临死之前队长抱着他看他的眼神,那是对于一个在沙场中于自己摸爬滚打了太长时间的战友的不舍和悲伤,因为怕史罗有什么想法,所以队长的眼神中又有着一份掩饰和愧疚,这一切都反映了一份战火连天的环境下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战友感情,问世间什么时候才能感受到最真挚的战友情,答曰生死相别时;

第三个眼神则来自于那位难民妇女,这个眼神是尤其让我难忘的以至于我对导演选的这个演员拍案叫绝,导演选了一个眼睛会说话的演员,我不认为还能有谁能把那种眼神能演绎的更加打动人心,她面对队长和老齐的眼神充满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歉意,同时的为了安慰两人她的眼神中还抱有那种掩饰性的欣慰,让人看着十分十分的揪心,也可以让观众从这个方面充分的再一次的了解到战争对于人类心灵的摧残,记得她对队长说:“I'm sorry for your men die.Lieutenant.We've never forgot you.Thank you!”(我对您部下的牺牲感到抱歉,上尉,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谢谢你们!)的时候的那种眼神实在是让人难以忘却。


纵观整部片子,不得不承认老美在这种煽情上面是很有一套的,一来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着一个现实中的非洲,一个充斥着饥饿,混乱,战火与硝烟的大陆;二来又大打人道牌,在有着复杂背景的军事行动下却夹杂着人性的光辉,从而使得观众们对影片,甚至对自己的灵魂都可以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升华,这样的片子,确实非常难得。其实美军的特种部队很多倒是也确实在世界各地帮助了很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一点不可以一棒子打死,三角洲在五大洲的缉毒,绿色贝雷帽负责训练的部队,也有相当一部分拯救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于水火。


影片的结尾依然是像战争之王那样子来了个“画龙点睛”,一句名言,反映的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坏人之所以横行,是因为好人的放纵。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由心靈病房看生命價值!

心靈病房演員艾瑪湯普遜是位在英詩教學上一絲不茍、又有點不近人情的貝寧教授,無意間發現自己罹患移轉性的卵巢癌;貝寧教授很鎮靜的的接受這個診斷,向來尊重學術研究的她,允諾接受「實驗性的化學治療」-八個月全劑量且殺傷力最強的化學治療,並簽下協議書。在貝寧教授褪下講台上的光環,她只能躺在病床上毫無尊嚴地接受各種化療,任憑死神一步步逼近她。然而,她的醫生傑森亦是她昔日的學生,及另一位善良的護士長蘇西,卻為她即將枯槁的生命,帶來一次全新深沉的省思,「死亡,不是件榮耀,雖然人們總視為敬畏可怕的象徵,死亡不過是生命的暫停,卻可能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

  向來執著、苛求、不容妥協、不輕易放棄挑戰的貝寧教授,躺在病床上毫無尊嚴的接受各種治療與檢查,然而她必須捱過八個化學治療療程的痛苦。第一個療程之後就發生落髮,不斷地嘔吐,並自我解嘲的稱自己都快把腦漿給吐出來了。期間伴隨著她渡過許多長夜磨難並成為精神依歸的竟是幾首英詩對死亡內涵的詮釋:「死亡,你不必驕傲,雖然人們視你為敬畏可怕的象徵…」;「憑藉著智慧來戰勝他的敵人,最終在於能跨越生死和永生的藩籬…」。這些詩,不斷的讓他回憶起恩師愛絲佛教授,在她求學階段給予諄諄的教誨:生命的真諦,在於走出內心的世界,與人互動。然而她卻選擇回到圖書館,繼續鑽研於文學領域。

  她的主治醫師及助理醫師傑森(貝寧教授昔日的學生),在治療癌症的領域皆屬頂尖一流的佼佼者,卻扮演著盡責且冷漠的角色,而貝寧教授在冗長而又孤獨、恐懼、憂慮、煎熬的療程中,始終得不到他們心靈上的關懷。透由傑森醫師的身上,她彷彿看到自己過去對學生嚴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實自我,懺悔之意油然而生。而善良的護士長蘇西,在她即將枯槁又渴望被愛的生命中,給予真誠的關懷,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

  最後,當貝寧教授嚐盡各樣身心的煎熬後,她的老師愛絲佛教授來探望她,一個充滿憐愛的老母親,她的憐惜自然而不矯情,伴隨著深切的同理。貝寧在她的懷中就像一個受盡委屈的小女孩,終究有人瞭解她、給她安全感。貝寧教授最終伴隨著約翰道恩的詩沉靜地走了,展現了生命的力量與價值。

<心得感想>

  貝寧教授在八個月痛苦的療程中,擁有堅毅的生命力去面對病魔,但總是孤獨的去承受,沒有多人來探望她,這真的是令人很難堪的事啊!

  貝寧教授雖然在英詩教學的領域上擁有權威的地位,但卻是個一絲不茍、又有點不近人情的老師。她專攻十七世紀約翰道恩的詩,卻不知道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真諦不能從課本去尋找,而是要去擁抱人群、擁抱生命。如同電影「心靈捕手」中,羅賓威廉斯在開導麥特戴蒙時說的話:『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引用莎士比亞的話,但你不知道那種朋友死在你懷裡的感覺:如果我問你愛情,你會引用十四行詩,但你不知在女孩子懷中的幸福。你是天才,但你也只是一個嚇壞了的孩子。』

  她的恩師愛絲佛教授,在她求學階段就試圖告訴她諄這個道理:生命的真諦,在於走出內心的世界,與人互動。然而她卻選擇回到圖書館繼續鑽研於文學領域,將自己和人群之間,築了一道牆。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位得了ALS症(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老教授,在逐步邁向死亡的同時,決定在最後時光咀嚼人生的甘美,度過人生最後的旅程,他說的話,正是給人們最好的禮物:『生命若要有意義,就是全心投入去愛別人、關懷你周遭的人,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發現自己生病前的貝寧教授沒辦法發現這個道理,對自己要求完美、對他人要求嚴厲,不能敞開心胸去關懷別人,也不能了解世上沒有人是完美的。諷刺的是,當她遇見她的醫師傑森,這位她昔日的學生,把她當成實驗的活標本,用理性的態度分析她病情的發展,用科學的方法記錄抗癌的劑量多寡的效果,對她只報著醫病的態度。醫療過程盡是冷漠,就連影片最後貝寧教授呈現休克狀態時傑森對她進行急救的理由都只是因為她是一位實驗病人,而不是出自內心真正的關懷。貝寧教授在傑森的身上彷彿看見了過去的自己,嚴苛、冷漠,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替他人著想。『折磨她的不是疼痛,而是失去人性的尊嚴』。貝寧教授在此時才終於能夠明白,在病床之前,沒有身份地位貴賤的分別,有的只是與病痛長期抗戰的煎熬與痛苦。

  然而,當自然科學發展到極致時,應深刻走入病人的心靈。當癌症到了末期,即使使用高科技的醫療措施,也只能延長病人的瀕死期。

  我想,此刻最迫切地該是「深度的關切」或「關懷的技術」,才能為臨終病人帶來心理的慰藉。臨終病人以自身的病苦,活生生地向我們 演說著人生的無奈與痛苦,這是對我們最真實的啟示,激起我們對生命的認知、對人生的覺悟。同時,在學習幫助臨終病人,就是開始對自己的臨終負責。在臨床工作中,面對他人的生死,早已是常事了。然而,如何能讓自己成長的最佳方法,莫過於關懷臨終病人,因為他讓你對於死亡做最深度的觀照和反省。當你關懷臨終病人時,你會深刻地瞭解,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也許就是解決生死大事。

  貝寧教授因為接受「實驗性的化學治療」-八個月全劑量且殺傷力最強的化學治療,並簽下協議書,所以她承受的病在治療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是其他癌症病人的好幾倍。但她因為沒有親人、朋友,在這痛苦煎熬的過程中,沒有人可以當她的肩膀,給她依靠。但是上天並沒有忘記她,為她派來了一個天使護理長蘇西。蘇西在她生病的這段期間,除了給予她上生活上實質的照顧外,更給予她精神上的安慰與支持。劇中護士長蘇西與貝寧教授一起吃冰那一段尤其感人。那時的貝寧教授其實已經所剩時日不多了,冰棒是少數她能吞嚥的食物,護士長蘇西給她冰棒時,她邀請護士長蘇西一起坐下來吃冰棒。這時蘇西與她談論死亡,讓貝寧教授要有心理準備,在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貝寧教授可以自己決定面對死亡時不要急救。貝寧教授也清楚明白自己的病情並沒有好轉,決定放棄臨終前不必要的急救,以減少死亡前的痛苦折磨。護士長蘇西在貝寧教授生病這段期間給予的溫暖陪伴,讓她深切的體會到人在軟弱時,多麼需要他人的溫情與體諒。

  在末期癌症病人是最需要得到身體、心理、靈性的平安。

身體平安:
所有症狀減至最少,疼痛減至最輕。對於病人的症狀,應給予積極的處理,而病人的身體也能夠保持整潔,此外應避免再讓病人受其他非必要的醫療造成的痛苦。

心理平安:
家屬需要時間與病人在一起。一起回憶過去的生活史—日記簿、生活錄影帶及照片;幫助進行病人回憶,讓病人不覺得孤單,反能藉著回顧過去而感到一生的日子過得很紮實,很有意義。甚至,可以幫病人能夠解除過往生活中的衝突。此外,能讓病人能夠好好的交代身後事﹙包括物質的、社會的告別,及靈性上的﹚,讓他無所遺憾!

靈性平安:病人能找到心靈的歸宿,不再害怕死亡是很重要的。

  癌症病患在經診斷及決定接受治療的過程,往往是漫長及痛苦的。在「心靈病房」中,醫師面對教育程度高的貝寧教授時,是否可以詳細解釋病情及說明癌症療症將發生的狀況?而病人是否真正地瞭解醫師所表達的意思?在台灣現今醫療體系中,醫師與病人的醫病關係仍有待努力。「心靈病房」針對癌末病患的心靈探索非常深入,然而也讓我們看到在多數時候,病人的存在是沒有尊嚴的。在劇中醫師只在意「病」,而非「人」;使得那老以冷靜權威的語氣教人要堅強的資深醫師,以及以研究為依歸的實習醫師,從未真正停下腳步停、看、聽病人需求。面對癌末病人,「尊重需求」這或許是基本的期盼。在劇末當傑森發現貝寧教授死亡時,一方面基於醫生救人的職責,一方面是因為貝寧是他的研究對象,少了貝寧,意味著他所在意的癌症研究成果的中斷,所以當下決定要急救。但護理蘇西為了貝寧教授的遺願,阻止了傑森,不讓貝寧教授承受病痛的折磨,也讓她走的有尊嚴,安寧離開人間。貝寧教授還是走了,但憑著她的智慧,在最後的這段日子裡,她在生命與死亡間找到自我。

  關於人生,我們正經過生老病死無法避免,汲汲營營所尋何事?是混混沌沌終老而死?還是名利皆得風光而亡?但最公平論階級每人均會病或死。在觀看〝心靈病房〞後有更深的領悟。面對死亡要慎重,要慎思死亡和生命的關係及其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死亡是生命的「終生大事」,甚至比「終身大事」更為重要,因為此生不重來,焉能不慎重以對呢?大部分人不敢、不願意、也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不過,這並不稍減死亡陰影對每個人的籠罩。「人人必死」的事實,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發顯得真實迫切。非但如此,生死問題看似遙遠,卻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而且可能會毫無預警地降臨。所以有朝一日想從容地人生謝幕,真該謹慎面對「生死大事」。

  所幸我們能在清醒的時候,從容面對「生死大事」。

社會期
  此期病人的心智運作以自我實現為基礎,雖病人身體經歷癌症的干擾,但心智的運作卻能夠保有原先的自我。劇中貝寧教授在社會期會計較藥物的劑量,擔心在工作上未完成的事及文學研究。在初期的檢查過程中會在意自己的形象及外在;也能暫時退出社會角色,處理一些後事或其他事務。社會期是病人在世的最後社會階段,我們可以看到病人會為社會事務煩心,但以漸漸接近放手的階段。我們應盡力、盡心幫病人解決身邊所擔心的事務。

轉換期
  病人身體漸漸的衰敗將病人帶入轉換期,病人的整個身心靈處在一個無所適從的狀況。病人會有卡在「世界時間」的進出之間,進退不得;病人逐漸發現自己進不了世界,可是心智自我依舊還投向世界,身體的整體性變差,被卡在身體的統整與失整之間,有著非常疲累的鉛錘感。劇中貝寧教授在此期心靈轉換明顯。

病沉期
  貝寧教授在此期放棄與社會互動,轉以病為生活的重心;整日無所事事的躺著,睡眠愈來愈長,病房中的電視不再演出,以病體時間過日子,關係疏遠的會被過濾掉,只剩主要照顧者。劇中蘇西護理長在此期,除了給予貝寧教授生活上實質的照顧外,更給予精神上的安慰與支持。

邊界經驗
  在病人的病沉期逐漸前行,病人身體持續變差,身體會出現一些狀況,如發生不能呼吸、昏厥或出血等短暫瀕臨死亡的情況,這足以讓病人直接體驗到死亡的臨近,我們將這種迫近到死亡的身體經驗,稱之為「邊界經驗」。

背立/轉向期
  在這階段病人會關掉與外在世界正在經驗的事實,眼前正在體驗的東西正在斷離,不再以認知來認識死亡,即進入死覺,不再知死。朝內轉向不再與外界勾連,以單字或點頭搖頭表示。世界不再是我的,無法描述痛苦,劇中貝寧教授承受著巨大疼痛卻無法真切的表達。

擬象轉換階段
  病人看到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彷彿進入魔幻世界,並待之如真實地與之互動。當病人經過背立轉向期的變化之後,病人無法在回去「認」原來的世界,而進入所謂的「死覺」的存在模式之後,病人所呈現的是另一種存在我們越來越難以理解的現象;對生命將有不自主的回顧,言語的表達及行為的表現,將令床邊的照顧者非常難以瞭解病人的表現。貝寧教授在此期不斷對過去所相處的父親、學生、師長的互動,在內心深處不停的回想並對生命有不自主的回顧及反省。

深度IT期
  通常在此期病人已進入生命的終點,完成無法和外界互動,呈現近似昏迷的狀態,只剩下身體基本功能的表現和需要。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首激情的詩,作者以純淨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個與自由、生命及傳統有關的故事。

影片主題以協奏曲似的起承轉合構成:蒙昧(開學典禮)──解放(基廷出現)──鎮壓(尼爾之死)──覺醒(托德挺身而出)。在威爾頓教會學校---這所衝斥著教條,古板氣息的古老學校裡,生活在期間的每一個人,要忠實於自己的性格需要極大的勇氣,要釋放自己的感覺更需要膽量。導演彼得•威爾從一開始就用鏡頭語言暗示觀眾衝突與變奏的在所難免:高聳肅穆的英式建築對比著開闊遼遠的自然風光,古板老成的老師們對比著稚嫩懵懂的新生,甚至學生們持重的裝束、恭順的態度也與他們眼中靈動跳脫的神情暗相對比。

而哼著小曲走進課堂,又把大家帶出課堂的基廷先生,猶如一條在鰻魚裡面攪出生氣來的泥鰍,他熱愛文學和人生、鼓舞年輕人去發現嶄新的生命。第一節課,他便用“seize the day”〝抓住每一天〞的警句激發學生去發現自己,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節課,便讓大家撕去關於詩的界定的那幾頁,以讓大家接近真正的詩和生活。另有一系列充滿生機、別出心裁的授課方式:跳到課桌上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通過走路方式來研究“一致性與個性”。總之,基廷先生的教學宗旨是:反對教條,鼓勵各抒己見。努力發掘學生的生命意識及對生活的熱愛。基廷先生希望教出的學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傳統教育培養出的那種千篇一律的人物,在這一點上,就像陳凱歌影片“孩子王”中的老桿。

從學生的反映可見老師的巨大影響在起作用:一貫順從父意的乃爾大膽追求戲劇,奧維德向自己想愛而不敢愛的女孩求愛,就是一向膽小,被戲稱為“小鼴鼠”的托德也在基廷的激將之下湧出連貫的詩句。最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是“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一個象徵,一種理想。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詩情,讓情緒自由流淌。所謂“死亡”是冊許的死亡,是規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這種“死亡”境地是影片的靈魂所在。

影片的最終,以乃爾的自殺,基廷的被革職告終,死亡詩社消解於秩序之中。這說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為是秩序所不允許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枯燥刻板的英語教學再度回復,看起來保守力量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那麼,是否基廷的作為只是轉瞬即被遺忘的過眼煙雲呢?如果是那樣,影片的架構與一般好萊塢情節劇的平衡--打破平衡--恢復平衡的結構就沒有區別了,而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筆在於結尾:在最後的樂章中,基廷先生即將離開,正是平日最為窩囊的托德敲響了青春覺醒的最強音。他在校長面前,毅然躍上課桌,飽含激情地喊出──噢,船長,我的船長!這是神來之筆,意味深長。在恢復的平衡之後的不平衡:死亡詩社解散了,老師離開了,但所有觀眾都看到基廷的教育成功了,其充滿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經發生作用,從最膽小到敢冒大不韙,托德的變化充分證明瞭這一點。愛和真理的種子已在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他們終於學會了用自己的聲音喊出內心深處的咆哮。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規生活中來,但接受過自由思想點化的心靈卻永遠閃著特別的光澤。而看著這些默默站在書桌上向他致敬、告別的學生們,眼含熱淚的基廷先生深情地道出:“謝謝,孩子們!謝謝……”。

影片以某種方式探討了自由的可能性,即通過不同的人物對成長與秩序的不同選擇。以乃爾、查裡、卡梅侖、托德四種為典型。乃爾本是“好”學生,聽話,順從父親。在“seize the day”的衝擊下,他逐步發掘了自己在詩歌和戲劇方面的天賦,這是一個生氣勃勃的少年,他在自由的可能下健康,積極地發展。而來自父權的壓力迫使他放棄理想,本來他可以隱忍,可以選擇暫時放棄,但這個純潔的孩子選擇了拒絕成長來逃避為傳統所改造的命運。而看上去就屬於大膽不羈一類的查理,是行走在秩序邊緣的人,對於基廷先生的警句,他的理解就是及時行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斗膽易稿來冒犯成人們的尊嚴,他以近乎幽默的方式來接受懲罰,只是不能理解為何基廷並不讚許如此做法。最後,因為不能履行成人的遊戲規則,他被開除出局。卡梅倫則是那種永遠不會衝出秩序的人,影片以生動的細節描繪了他。照抄板書,見大家都撕了書才用尺中規中矩地撕去,愛打小報告。最後他選擇了順從秩序,甚至成為秩序的維護者,“只有兩種選擇,說出一切或被開除”,在交代的過程中,他回復了原先的狀態,重新做回一棵死氣沉沉的樹。而托德所受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托德本來是一個天生膽小、不愛招惹是非、連說話都不敢大嗓門的好學生。在基廷先生建議大家依次站在教室前方的講台上,“換一個角度重新眺望世界”,不要人云亦云,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尋找新的觀點”的時候,托德是小心地走上桌子的最後一人。但在影片結尾處,他卻成了不畏校方淫威、率先踏上自己的書桌、為被迫離去的基廷先生送行的第一人。這也是影片所強調的,托德所代表的一類人會帶著已學會思考的頭腦靜靜的生長,在關鍵的時候做出真正的反抗。

《死亡詩社》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樣陰鬱悲傷。相反,影片懂得製造情緒與情調。前半部分幾乎可以說是歡暢淋漓的,平原,鳥群,皚皚白雪,還有頑皮淘氣的男孩子們,在他們親愛的“船長”基廷的啟蒙下,迅速豐滿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到“仲夏夜之夢”落幕,影片進入了感傷的段落。而人物性格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起落,乃爾那樣明朗,積極,最後卻成為月光下自殺的悲劇少年;托德是那樣膽小,□腆,最後卻勇敢的反抗校長,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覺。

影片鏡語優美。在別具一格的體育課上,生性□腆的托德在老師的督促啟發下克服了怯懦,被激發了靈感,他當眾賦詩,引來喝彩。足球場上,身著大紅運動衫的學生們在基廷先生的鼓動下,盡情地奔跑、追逐、嬉鬧,師生間的深情厚誼溢於言表。在金色的夕陽中,大家索性把基廷先生扛在肩上,開始狂歡似的繞場奔跑。在基廷先生的感染、啟迪之下,成長中的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洗滌和淨化,他們的精神境界已經獲得了升華……即使是自殺的段落,如水的月光,帶上花冠的少年,安靜的走下樓梯,好像走進一個寧謐的超凡世界,導演旨在創造的是一個生氣勃勃的,關於少年快樂與感傷的世界,也以此種方式加大了對傳統的壓制人的教育方式的批判。

一個有趣的說法也是一個有力的說法。影片有許多處理生動的情節段落,如基廷鼓勵大家撕書的場面,孩子們興奮地撕去書頁,下一頁是大寫的“poetry”,意味著經過這樣一種破除(對教條的破除),真正的詩(生活)出現了!

TouchstonePictures1989年出品
片長:124分鐘
編劇:湯姆•舒爾曼
導演:彼得•威爾
主演:羅賓•威廉姆斯(飾基廷老師)羅伯特•肖恩•雷奧納德(飾尼爾•佩裡)埃森•霍克(飾托德•安德森)

榮獲第十六屆凱撒電影節最佳外國片(1991)
第六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配樂(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1990)
第四十三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歌曲(1990)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Dogma《怒犯天條》

“上帝是个女性。”

“耶稣是个黑人。”

“先知诺亚是个酒鬼。”

在一部无厘头纯粹恶搞的电影中出现这样一些颠覆传统的观念的举动,人们大可一笑置之。这样的电影对无神论来说,完全可以作为饭后谈资来调侃;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来说,也可冷眼视之,这样的娱乐电影也不可能动摇自己的信仰基础。但是,《怒犯天条》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电影。在电影中各角色的本是搞笑的无厘头语言,却触及了人类自身存在的本元。稍微有心的人都能体会出在这种电影语言背后的智慧和哲理。这种智慧和哲理占据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他们无暇甚至不屑于触碰这些原本顾及到自身命运意义的智慧和哲理。然而,当人们试图从电影中获取娱乐元素、在随着电影的无厘头语言而爆笑时,无意中却受到这种智慧和震撼:不管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这也难怪这部电影受到宗教人士的抗议了。

一、形式的外衣

除去开头所提到的无厘头之外,《怒犯天条》还制造了大量的噱头:比如缪斯女神是个酒吧女郎,两位先知是性滥交者,最后的后裔是位堕胎所的女医生,那位话痨先知总是在喋喋不休地宣扬着自己的性理论。一些脏话在天使和先知的口中肆无忌惮,等等。在这些花里胡哨的无厘头之外,导演并没有对画面有独具匠心的构思。在一部具有魔幻(或折说神幻)色彩的电影之中,电脑特技的画面仅限于天使的翅膀和上帝的几束光而已,所谓的死神只不过比常人多长了两只角。情节构思简单粗糙,甚至有些不能自圆其说:生猛有力的那位沉默先知毫不费力的将两位堕天使掷出车厢,让人以为有神赐魔力;而在教堂一役中,一位堕天使就将包括两位先知在内的一群人打得落花流水。好在电影借助了宗教的神幻色彩,好在这只是导演借以吸引观众的形式外衣。形式的外衣下面的哲学和智慧或许让哲学家们不屑一顾,但对吾等平凡人而言却无异于当头棒喝,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伟大和不可超越之处。导演之意在言外。


二、存在的前提


电影的故事始终都是在围绕着一个核心而推进。这个核心就是:要阻止两名堕天使企图通过教堂的神洞而进入天堂。这个理由是否也是导演有意制造的一个噱头呢?这个理由在电影中由天使长和最后的女后裔之间的对话来表现:


“如果他们成功了,他们就逆反了上帝的旨意。现在听仔细了,这一点非常重要: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上帝是完美无暇的。证明主错了,会反转现实中的一切,上下易位,黑白颠倒,存在将化为虚无。简单来说,如果他们进入了那间教堂,他们就会毁灭世界。”

在这个情节中,电影忽然变得肃穆而庄重,使人能够体会到天堂和世间的距离。导演为何要这样刻意而为之呢?

当我第二次看到这个情节时,似乎突然明白了导演的伟大构思和深刻寓意。人类的存在必须有一个前提,因为人了既然为“上帝”所创造,那么人类就必须承认这个“上帝”的完美无暇。那么在这里,这部宗教电影已经超越宗教的范畴了:这正如牛顿在论证天体运行规律时意在论证上帝的存在、伏尔泰认为如果没有上帝我们也必须要创造出一个上帝,一样。在这里你就可以将“上帝”理解为你所认为的一切:规则、理性,等等。如果这样说你还觉得不可理解的话,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会明白承认人类存在的前提是多么必要:如果你是无神论者,我们就暂且把这个上帝理解为“自然”吧。“自然”创造了人类,或者说“自然”产生了人类,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前提:“自然”必须是存在的,至少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是必须存在的。如果人类否定了这个前提的存在,就必然会遭受灭顶之灾!现在,“自然”这个“上帝”已经让骄傲的人类付出了代价??这个脆弱的地球越发的危机四伏环境恶化、人口压力、人类制造的核子弹可以将自己的种族灭绝,等等。所有这一切问题的存在,其根源都在于这么一点:人类忽略了自己存在的前提。

如果这部电影能够使观众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读者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将这部电影称之为伟大的电影,将影片的导演称之为伟大的导演。这种伟大正是在于,他给了骄傲的人类一个善意的提醒,不要忽略自身存在的前提。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把影片的导演一个睿智的哲人,而不是一位恶搞者。

三、为何而存在?

在影片的最后,最后的后裔向女性上帝提出了一个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们为何而存在?这种问题的极具危险性的。这是一个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开始思考而至今都没有得到确切答案的问题。所以,影片中的上帝并没有直接回答,而只是顽皮的、意味深长地用手指点了一下她的鼻子。如果观众有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作者是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下面笔者就试图梳理一下这部影片回答这个问题的线索。

1.在影片开始时,最后的后裔问天使长:他(上帝)是什么样子?天使长回答:很孤独,经常来到人间,有特有的幽默感。”

2.最后的后裔贝萨妮.斯洛恩质问天使长:当一些不易察觉的细小病痛逐渐损坏了我的子宫时,上帝到干嘛去了?当我丈夫决定他无法再和一个不能帮他养育孩子的妻子一起生活下去的时候,上帝干嘛去了?让主见鬼去吧。


3.堕天使总结人类的特点是:有良知,和短暂的生命。

4.当最后的后裔贝萨妮.斯洛恩得知自己怀孕时,自己的信仰危机马上消失了,说自己的信仰“已经多的快要承受不住了”。

这些情节很让人疑惑,却是解决这个问题(为何而存在?)的钥匙。如果试着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解释这些情节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影片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只有一个字:爱。

上帝为何孤独?为何会来到人间?似乎只能有这一点来解释:上帝缺少爱。上帝来到自己创造的人间和孩童玩弹珠游戏,即是为了感受这种纯洁之爱。贝萨妮之所以产生信仰危机也是同样:她感到自己被爱抛弃了,于是便认为上帝抛弃了她。她怀孕的时候,体验到了自己的爱失而复得,于是说自己的信仰多得已经快要承受不住了。

堕天使失去翅膀之变成人类之后,在上帝面前幡然悔悟。影片似乎在向人类指明:人类,只有人类才具有良知和至爱。我想,这也正是这部无厘头影片背后隐藏的主题。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类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前提的现在,人类能否实现对自身良知的救赎呢?


兩個被上帝放逐的天使找到重回天堂的方法:通過天主教會許諾赦免任何罪惡的拱門。然而這樣做會證明上帝也會犯錯,進而造成世界毀滅,因此他們必須被阻止,這個任務降臨在耶酥僅存的後代身上,她在兩個想著要跟她打炮的「先知」,從天而降全身赤裸的基督的第十三個黑人門徒,以及創作出近年來二十部最賣座電影其中十九部的繆思的幫助下展開她的拯救世界之行...

一九九九年,什麼都要講求政治正確的年份,我們卻看到了政治最不正確的電影《怒犯天條》。翻譯得很不錯,但不是因為電影的內容,而是它似乎惹毛了很多虔誠的天主教徒。它不是在電影裡而是在電影外怒犯天條。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電影本身好了。看到一長串的演員名單,有找到你喜愛的演員嗎?千萬千萬不要因為你喜歡那個演員才來看這部電影。在裡面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有足夠的時間及機會發展出特色。那情節呢?這個宗教狂想曲的故事性平板得像嘉南平原的稻田一樣,或者是一個三流的國產軟體公司寫出來的三流 RPG ,故事的架構比我國中的實驗小說還差。沒有情節,角色缺乏特色,那這是一部大爛片嗎?有影評人給了D,也有影評人給了滿滿的四顆星。不一樣的角度,極端的評價。

天主教會指責這部電影瀆神,發動教徒在電影院的外面對著花錢要看的觀眾大聲吼叫。可是當媒體訪問組織這些抗議群眾的大頭,詢問他們在抗議電影中的那些表現時,他們說沒看過這部電影。「我們不需要在水溝裡游泳也知道它是臭的。」他們這樣為自己開脫。如果他們願意派幾個代表花點小錢做做情報工作,或許他們會重新考慮瀆神的指控。嗯,或許還是不會,天主教會是出了名的頑固。

我並不認為 Smith 有任何瀆神的意圖或表現。事實上,他是一個相當虔誠的天主教徒,在電影的最後表現出他對於上帝的堅定信仰。他在電影裡要表達的主題,嚴格來說只有一個:觀念 (idea) 比信仰 (belief) 更重要。觀念可以改變,但是信仰卻會凝結在人的腦袋裡。只要心中有神,並且相信這個神指引你做好事,這樣就很好啦,神是男是女,是黑是白,是圓是扁,又有什麼要緊?耶酥就不能夠像片頭的那個新塑像一樣,齜牙咧嘴地對著你笑,還伸出大姆指說「讚」嗎?(討厭宋楚瑜的人大概就不會喜歡耶酥要你投一號的)

Smith 把整個聖經系統顛覆得亂七八糟的:上帝是個愛打球的好動女子;平常人們如果沒有精神異常而聽到上帝的聲音,那都是她的首席天使代為發言,因為凡人無法承受她的聲音(我想是唱片公司無法忍受 Alanis 的聲音不能賣錢所以禁止她在沒有宣傳的陪同下說話唱歌吧? :p );耶穌是黑人,卻被寫新約聖經的人改成白人;第十三個門徒 Rufus 甚至因為他是黑人而整個從聖經裡被排除。 Smith 想表達的是對於聖經及教條盲目的信服可能是荒謬的。就像 Metatron 對 Bethany 所說的:「電視沒演的妳就不知道?」「真的天使在妳面前,妳卻跟我說電影裡沒演所以不相信?」電視跟電影不是絕對的權威,那為什麼聖經還有教會的教條就是呢?

Smith 的想法很單純而深沉,他的作品,這部電影《怒犯天條》,具有很高的原創性及突破性,就算不認同他的人也必須承認他一定有很大的想像力才能搞出這些玩意。可是他卻很笨拙地處理這些素材,一鼓腦地全丟進了電影裡,讓演員們一個個背頌長篇大論的異化臺詞,從問題直接跳到結論,既沒有循序漸近的邏輯支持他的結論,也缺乏情節來誘導這些推論浮現。每個人都好像政見發表會上限時發言的候選人,不知道在急什麼地趕快把結論帶出來,然後發現他其實還有時間,可是又不能回頭去推導他的論述,於是就只有不斷地重覆他的問題與答案。 Smith 要反對的是教條,可是他卻用說教的方式進行宣告,感覺相當諷刺。

於是整部片子就被嘰嘰喳喳的演說,充滿髒話(一堆F開頭的字)的「先知預言」,一籮筐的廁所幽默(包括一隻擬人化的大便惡魔從馬桶裡爬出來)所充斥。一開始還覺得挺新鮮的,但是片子過了一半以後我就變得有點不耐煩,不知道還要多久主題才會浮現;再過了十五分鐘,我開始衷心地希望電影趕快結束。超過兩個小時的片長實在是太累贅了,如果能夠砍到九十分鐘以內,再用一點情節代替重覆的演說,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就勉強及格了。

我認為這部電影還蠻新鮮的,中心思想也很棒,想要拓展自己的觀影經驗的人應該不會後悔看這一部「難得政治不正確」的電影;而對於那些重視電影美感,運鏡技巧以及美學形式的人,千萬不要想不開去租 VCD ,這可能對你的健康有害。我個人認為最能夠欣賞這部電影的是擁有一顆開放的心,並且與上帝分享幽默感的天主教徒,在不嚴肅以對的心情下可以得到最大的觀影樂趣。但是有這樣的天主教徒嗎? @_@

(寫作日期: 29 March 2000 轉載自:Beka's Parthenon)